細心學安祥禪 |
|
細心學安祥禪 毋憂
「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一直是我百思不解的迷惑。稚弱的心靈從小怕黑又怕鬼,每次想到將來死了以後,勢必要在黑暗的世界天天與鬼為伍,就恐懼不安。其實我從來沒有見過鬼,但是聽到的少許鬼故事,就足以讓我活在這種怕鬼、怕死的陰影之中了。現在回想起來,感覺這種莫名的恐懼有些可笑,可是它的確困擾我好多年,直到我學了安祥禪才漸漸擺脫這種恐懼的陰影。
學習安祥禪愈久,我愈發現自己原先的認識不對,也發現安祥禪並不是我當初所想的那樣簡單、那樣容易學。奇妙的是,我並不因此而減低對祂的喜愛,相反地,我愈來愈喜愛安祥禪,也愈來愈希望能學好安祥禪。即使這是一條艱辛、孤寂的道路,我仍祈求佛天賜給我足夠的信心和勇氣,讓我有足夠的時間突破重重的障礙,讓我也能夠親自證實生命可以是純潔、光明和圓滿的。
恩師一再強調:「錯誤必得煩惱,罪惡終歸毀滅。」人生許多的煩惱和悲劇都是錯誤造成的,想要擺脫煩惱,享受安祥喜悅的生活,就得先找出煩惱的根源,毅然決然地揚棄錯誤。可是我一向粗心大意,因此很難發現自己的錯誤,也很難發現修行的問題。每次參加座談會,當主持的師兄慈悲垂詢,問我們有沒有問題時,我總提不出問題來問,心中明明有很多疑惑,但是就是不知道要問什麼。座談會之後,和禪友談天時,又經常發現我們對座談會上的領會竟然大異其趣,甚至意思完全相反,這當然也是我粗心的結果。聽說:「禪並不神秘,但是它很妙〈精細〉。」一個人如果粗心大意,做事就容易出錯,當然用這種態度來修行,也不容易有成就,甚至可以說,修行人不夠細心的話,也很難進步。難怪學了那麼多年,到現在還是進進退退保不住安祥!
因為粗心大意,遇到事情也就不能仔細思考,所以也容易犯下自以為是的毛病,以致誤會別人的好意,也聽不進別人的勸告,形成固執的個性,因此阻礙了自己的進步。就拿讀講詞來說吧!我總以為 恩師的講詞是白話文,很好讀也很好懂,讀過幾次之後我就以為自己懂得安祥禪了。當朋友問我說《安分守己》講詞最後提到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什麼意思?我卻答不出來。朋友繼續問我《牛的禮讚》講詞最後提到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又是什麼意思?我同樣答不出來。從此,我真正同意「看得懂恩師講詞的只有三五人而已」那句話,也才明白還有太多問題等著我去了解、認識,真是大意不得呀!更何況禪是生命之學,哪是只讀幾本書就能「了」的呢!
以前我讀《發掘真我主宰心國》,讀到這一段:「我們知道,別人給我們解答問題的,是別人的心;別人的心既然可以解答我們的疑難,難道說自己的心不能解答自己的疑難問題嗎?如果自己不能解決自己的疑難,一有問題,就去問別人,豈不等於否定了自己的心、否定了真我?太不應該了,太委屈自己的心了!」我便決定「一切向自心求答案」,立志做一個「自尊自重」的人。殊不知閉門造車難以長進,盲人騎瞎馬更是危險!我們固然不可以事事依賴別人,卻可以仰仗著佛菩薩的真理之光,照耀著我們前進的方向和目標,這樣不但可以省掉摸索的歷程,又可以避免迷失和墮落,唯有如此才能利用有限的人生平安的回到生命的故鄉。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意。」安祥禪就是千古難逢的無上大法,我們何期有幸能在千百世的轉生輪迴當中,與安祥禪結下這殊勝的法緣,不該好好把握嗎?更何況 耕雲恩師圓寂了,真正印證了「過往聖賢如電拂」這句話,也讓我們深刻的體會到能夠學習安祥禪是多麼寶貴的機緣!我們應該珍惜 恩師留下的種種安祥法寶,繼續從其中擷取安祥,淨化心靈。然而當我們心靈遭受重創,滿天陰霾遮蔽時,的確是需要有人伸出援手,我們才能重見光明,避免墮落。佛法的可貴也在於它是最徹底的心靈救濟的法門,因此學法不能只沉溺在知識道理的追求,更要重視的是心靈的覺受是否正確?心靈的覺受看似親切,其實微妙難明,若是粗心大意的話,很可能以假為真,以邪為正,誤入歧途,因此我們要細心去覺察,細心去參詳,細心去保任安祥。如果有人可以指導我們、幫助我們學習安祥禪,我們應該具足誠敬信皈依這樣的善知識,千萬不要繼續蹉跎自誤呀!
〈 摘自安祥禪學研究網站〉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