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師兄:您好!後學就您的問題提出以下個人粗淺的看法供您參考。 一、 從您幾次的問答,後學若用自己的語言文字,您都生疑;後學若引用耕雲導師的話,您又說後學不用自己的語言文字。 二、 從您幾次的問答,後學發現您對耕雲導師的著作與講詞並不熟。耕雲導師說過:老師講詞裡的話,你把它接受作為自己的見解。後學跟您說,這是得正見最好的方法。 三、後學再吐肺腑之言:您的問題在於“ 您對耕雲導師的著作與講詞並不熟”。 四、您說過您已學安祥禪三十年了,這是非常的可貴,要非常的珍惜。只要您熟讀耕雲導師的著作與講詞,必能突破,必能教導後學和其他學法者。 五、您3/14的問題,後學只能說:禪只是一種心態,佛也只是一種心態。至於「本地風光」的境緻為何?請您研讀耕雲導師的講詞與著作,答案都在裡面。 六、後學已說過,後學並未見性與開悟,所以 「本地風光」的境緻為何?後學無法說,真說了,怕會燒舌頭。 七、耕雲導師說過:你若不熟讀六祖壇經,你根本就不認識佛法,也沒有辦法認識禪。因此,後學就努力學習六祖壇經和耕雲導師的著作、講詞,期望能入禪和提升正見。 八、後學因私事繁忙,暫時無法抽出時間與會友們討論,暫停一段時間,謝謝大家。
|
|
|

家豪
|
|
|
|
1)弟還是要說的話是「可惜沒有師兄自己的話」。 2)「是心是佛」「即心即佛」,「佛者,覺也」。 3)覺表示埋沒已久的本心在覺醒,覺一分,心的覺醒也一分,悟也一分,在修行路上是覺是因,心是果,能覺才能悟心是沒有錯,但悟後起修仍有一段艱辛難行的長路,有無限波浪待克服,直到接近修行的終點才能「清明在躬」。 4)請家豪師兄再看清弟所問的問題,人家在說接近山頂的風光,師兄卻還在說山頂下半山中的事,而且不是自己的話,就像看遊記在說旅遊的事一樣,自己沒有走過的路和看過沿途的風光,再怎麼說都會失真。 5)順便請教師兄一個問題,如何才能覺?師兄悟後起修又經過什麼樣的風波?看過什麼樣的風光。 6)如果大家修行都未到家,就都有可能犯了以「途中為家舍」的毛病,如果弟的見解是錯的,應該有人出來指正,如果家豪師兄的見解也有錯,也要有人出來指正,若會友們已很清楚答案,自然不會被迷惑,如果會友們有疑惑,不知道誰對誰錯,要如何取捨,取對了對自己的修行或有幫助,取錯了呢?而該出來解釋的人應該是禪學會的老師們,如果連禪學會的老師們也迷惑,或認為都錯或都對,會友們要怎麼辦?
|
|
|

李罄均
|
|
|
|
李師兄:您好!後學再就您的問題提出以下個人粗淺的看法供您參考:。 一、 後學說做好去執,永保安祥,永遠[清明在躬],修行必會成功。這是我們的目標,是我們要努力才能做到的。至於念念自知,請您研讀安祥禪講詞《無漏行》九、「正念與邪念」,耕雲導師說得很清楚,正念的起點是念念自知,念念自我批判,……再進一步,念頭就會自動停止。會不會死?怎會?他還有那個無念之念在主宰著心國。……請您研讀體悟。 二、 時時自覺是「因」,秒秒安祥是「果」。這是耕雲導師說的,請您參考安祥禪講詞《安祥是佛出世的本懷》九、「 修行最高的法門、秘訣」。 三、 安祥禪講詞《悟後起修》「覺照」的說明。後學節錄如下:……這也是莊子所說的「所過者化,所存者神」,過去的化掉了,所保存的只是「 清明在躬」,精神不死,這是到達開悟的最方便法門。這句話很明顯的告訴我們,努力保持 「 清明在躬」、 「所過者化,所存者神」的心態,是 到達開悟的最方便法門。換句話說 「 清明在躬」的心態在開悟以前就會有的,只是很容易被情所惑,被境所轉而退失。 四、禪是「不立文字」,禪只是一種心態。您問悟到什麼才是悟?後學若用自己的語言文字,恐怕您會生疑。後學就引用耕雲導師的話回答您的這個問題: 1、悟的是你原本的心態。 2、悟的是你生命的永恆相。 3、悟的是「自他不二」、「生佛平等」的所以然。 4、悟的是「在聖不增」-佛也不比眾生多出些什麼,「在凡不減」-我雖然是凡夫,也不比佛陀少了些什麼。
|
|
|

家豪
|
|
|
|
1)請家豪師兄注意自己的回應是───永保安祥,永遠[清明在躬]───一個修行人已永遠都能保任安祥不失和永遠能清明在躬,必然是已完成安祥人格化者,有念即無念,因為念念自知(不必刻意去注意自己的念頭,善惡念分明,不會發生一念不覺的事),請問師兄怎麼說是念念自知只是觀心的第二階段,無念的本心尚未 「當家作主」,修行人在觀心的第二階段能永保安祥嗎?能永遠清明在躬嗎?當然如同導師教導我們的,還在去執禪定的修行人要努力做「念念自知」的功夫,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每一個念頭,批判自己的每一個念頭,做到念念都是正念。 2)時時自覺是「因」,秒秒安祥是「果」---「覺者是心,是心能覺,心覺不二」,請問師兄,覺是因,心是果嗎?如果是就還在不二法門外,那麼,安祥和本心是一還是二? 3)有「 清明在躬」的心態,不一定已開悟---心是何心,不用說是本心,也不用說本心本來就清淨,若心還有一分不清淨,如何能時時自覺,如何能時時清明在躬,悟者悟何物?無非是自己的清淨本心!何況悟後起修要到能「清明在躬」還有一大段路要走,師兄竟說「 清明在躬」的心態,不一定已開悟,那麼,請問師兄要悟到什麼才是開悟呢? 4)論道很好,既然尚未到家,路上所見的風光相較於本地風光難免會失真,若是失真應該有人出來指正,弟不明白為何安祥禪學會的「老師們」怎麼個個噤若寒蟬,不敢說話,難道認為家豪師兄的話是正確的,若家豪師兄更是代表禪學會老師們在發言,弟就要請會友們很小心了!
|
|
|

李罄均
|
|
|
|
李師兄:您好! 一、以下是後學粗淺的看法,請您參考。 二、所謂「意識」,就是六塵緣影。「 意識」不管它有多少層次,就「本心」而言,「意識」是虛而不實的。古德說「七識頭上一把刀」,就是要我們唯認真實,不可被假的「當家作主」,要「借假修真」,讓我們的本心 「當家作主」。 三、您第二個問題,建議您修正。您把秒秒安祥說成時時自覺,這和後學的恩師(耕雲導師)的說法不同。後學借此跟您稍做說明,時時自覺是「因」,秒秒安祥是「果」。能時時自覺、念起即知、事事心安,自然能秒秒安祥。 四、至於您說「 清明在躬」也就是念起即覺、念念自知,請您參考安祥禪講詞《安祥之美》,觀心的第二階段就是使每一念都不要漏過。萌生一念,自己立刻知道,而自己始終用最客觀的立場來批判自己的念頭。這就是念念自知,念念自知只是觀心的第二階段,無念的本心尚未 「當家作主」。 五、再請您參考安祥禪講詞《悟後起修》「覺照」的說明。後學節錄如下:……這也是莊子所說的「所過者化,所存者神」,過去的化掉了,所保存的只是「 清明在躬」,精神不死,這是到達開悟的最方便法門。後學要說的是:有 「 清明在躬」的心態,不一定已開悟,尚未開悟者必須努力修行才能成佛。
|
|
|

家豪
|
|
|
|
1)意識的深淺是有分層的,每層的意識之性質是不同的,但有其相關性,若連意識的內涵都不清楚,如何回應此問題。 2)永保安祥,永遠[清明在躬]---家豪師說修行若能如此,修行必會成功。請問修行人若能秒秒安祥(時時自覺),時時清明在躬(平時無念,念起即覺,念過即忘,也就是念念自知),還須要等待修行的成功嗎?修行還會退轉嗎?與佛還有差異嗎? 3)論道不能只靠推理,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回應除了要能指出提問者的錯誤或給於提問者問題的答案外,也要能對會友們有所啟發(安祥禪雖是將禪的內涵外舉,但仍保留相當的程度要學人去參詳),不能完全只有在說理,因為這會加深理障,也喪失了本欄的意義。
|
|
|

李罄均
|
|
|
|
李師兄:您好!
一、後學還是只能從耕雲導師講詞所得到的知見,提出粗淺的看法,請您參考。
二、[清明在躬]是一種心態,是修行過程中的心態,但會因退轉而退失,就好像進進退退也是修行的過程。耕雲導師說過:離執禪定和無執禪定的覺受是一樣的,但是必須經過去執禪定。這也是一個過程。
三、做好去執,永保安祥,永遠[清明在躬],修行必會成功。
|
|
|

家豪
|
|
|
|
能夠[清明在躬]者,其意識不一定到達[無我意識]---請問家豪師兄,這位能夠「清明在躬」的修行人還有什麼意識?
|
|
|

李罄均
|
|
|
|
李師兄:您好!
一、因後學尚未見性與開悟,後學只能從耕雲導師講詞所得到的知見,提出粗淺的看法,請您參考。
二、若意識已開發到純客觀的[無我意識],恢復到真我的原本心態(客觀無我心),其日常生活必會是[清明在躬]的。
三、但是,能夠[清明在躬]者,其意識不一定到達[無我意識]。
|
|
|

家豪
|
|
|
|
請問修行人修到「清明在躬」等時,是否就是 耕雲導師說的「無我意識」(牛的禮讚)或「客觀無我心」(安分守己)?
|
|
|

李罄均
|
|
|
|
李師兄:您好! 一、 您3/6的問題:修行到「清明在躬」、「不憶從前,不慮未來,無戀當今」、「暫時不在,如同死人」時,其安祥度一樣嗎?安祥度有多深?又相當於牧牛圖頌的哪一頌? 二、 以下是後學對您的問題的粗淺看法,請您參考。 1. 修行到「清明在躬」、「不憶從前,不慮未來,無戀當今」,可說心中已經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空空朗朗、非常的平靜澄澈「似鏡長明」。但是,縱使是此心調至「似鏡長明」,若無正念,也只能說是「活死人」。 2. 耕雲導師說「暫時不在,如同死人」,暫時沒有了安祥,對修行人而言,就跟死人沒有兩樣了,因為你的法身慧命已經休克了。後學要說的是,安祥不只是正受而已,但是也不離正受而別有。安祥是什麼?耕雲導師說「安祥是法的正受的體現、安祥是禪的生命、安祥是定慧圓明的證量、安祥是法的現量、安祥是生命的源頭活水」,因此一個修行者若是沒有安祥,也可說是「活死人」。 3. 耕雲導師說「受持金剛經不能執著正受,而是要使『金剛心』抬頭作主。」,後學要說的是,此「金剛心」又名「安祥本心」。 4. 牧牛圖頌是作者以自己的修行體驗,來說明他自己修行的方法和過程的敘述,與「清明在躬」、「不憶從前,不慮未來,無戀當今」、「暫時不在,如同死人」是無關聯的。牧牛圖頌特別是在說修行過程中要徹底作好去執和無為的功夫。 三、 後學再次強調: 1. 安祥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是不講程度的。(耕雲導師說過:你在我面前安祥到什麼程度,我也不知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自己知道,我不可能知道。) 2. 我們要的是「安祥」完全的發露,要完全的去執,要徹底的無為,要永恆的「行深般若」,我們的安祥要和佛一樣到達究竟。 四、 若要講深度、程度,我們可以說,去執的程度如何?無為的深度如何?「行深般若」的深度如何?…
|
|
|

家豪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