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erLink  

 
李罄均 

安祥深度與正受 2019/2/20 上午 09:16:46

1)學習安祥禪當重保任安祥,這大家都明白。
2)當安祥保任到「如影隨形,綿綿密密,無有斷層;瞬有存,息有養;須臾不離」或「甕裡跑不了鱉」或「密不透風,滴水不漏」時───請問這三者的安祥深度有差別嗎?修行人的感受(或正受)有不一樣嗎?
3)若以牧牛圖頌來講,又相當於那一頌?


2019/3/2 下午 03:03:16

李師兄:您好!以下是後學對您的問題的粗淺看法,請您參考。
一、 您2/27和3/2的問題:說要少用導師的話以及少用佛經、祖師的話,要用自己的話。(此點,有少部分安祥禪同修也是這樣的看法。)
二、 後學必須提出自己的看法給同修們作參考。
三、 後學仔細翻查耕雲導師所有的著作、講詞,只有在《耕雲書箋》示觀然的回信中,導師說:更須注意者,必時留意用自己的語言,盡量不用古人言詞。不則有違時之過矣。
四、 此句話的意思,後學認為是:
1. 導師要我們用自己的語言(是指我們目前在使用的普通國語),大家才能了解「法」—安祥禪,才方便學習「法」—安祥禪。不要用古人言詞,是說為了弘法、為了接引後學,就盡量不要用文言文、佛經上的言詞或一千多年前的言詞等,以方便後學們的學習。違時之過的意思是〝違背世俗之意〞。耕雲導師絕對不是說不要用導師的話。
2. 我們看佛經,世尊在當時也是用當時的普通語言,很淺顯的說法,以接引當時的人民來學習佛法。
3. 耕雲導師也是用現代的語言(目前我們在使用的普通國語)弘揚安祥禪,讓我們學「法」—安祥禪,易懂,易獲得安祥。
4. 後學再次強調:導師要我們用自己的語言,是指用我們目前在使用的普通國語,絕對不是另創造一套語言來說「心法」。
五、 耕雲導師所有的著作、講詞對「心法」的說明是非常淺顯,學人若能對法(安祥禪)、對師(耕雲導師)誠敬信具足,用全人格、全生命、全感情、全理智、敬師、敬法、堅信因果法則、堅信自己有佛性,照著耕雲導師所說的努力修行,我們修行必會成功。
六、 至於六祖與五家七宗,我們知道六祖一花五葉,五家七宗是由六祖傳下來的。耕雲導師在《禪、禪學與學禪》講詞中提到:六祖壇經那麼好懂你都不去看,偏要去鑽那些不懂的。(其實這些你看不懂的東西很淺,極淺!只要你入禪,你就會看得會心微笑。)
七、 同樣地,耕雲導師的話也是淺顯、易懂,易獲得安祥。沒有必要學古人的詩詞來創造一些艱澀難懂的話,反而會阻礙後學們的學習。


家豪 


2019/3/2 上午 11:48:48

5)您可到禪學會來參與共修,只要您一開口,大家便能得知您的安祥深淺!且您也可暢所欲言---如果是 耕雲導師的話,只要紙條呈上一句話或描述一個動作,千里之外導師也能明白其安祥深度有多深,禪學會的師兄姐既然那麼厲害,弟已提出那麼多問題,回應那麼多話,卻連弟的有幾分安祥或毫無安祥也道不出,誰會相信?
6)我欲舉揚宗成,庭前草深三尺───禪宗一花開五葉,雖然本於六祖,但五宗七家也沒有開口閉口都用壇經來向學人說法,各宗各家都有不同作略,到禪學會共修師兄姐們若開口閉口都是耕雲導師的話,有誰會去?不是印證了「庭前草深三尺」這句話。師姐說會讓弟暢所欲言,這弟相信,只是弟在此版上發言已如此讓人看不下去,現身能說真話嗎?之前那一位師兄現身後的下場弟是知道也引為警惕的。

HyperLink


李罄均 


2019/3/2 上午 09:58:48

回應徐玉綢師姐之文:
1)修行的過程,因人而異---修行是殊途同歸,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就是同一個師父又很努力用心的修行同一個法門,因個人的業障與機緣不同,修行路上所遇到經過的困難也都不盡相同,但修行路上如還在牧牛階段(牧牛圖的牧牛頌)時,其辛苦感受是一樣的,而騎牛歸家或騎牛已得到家鄉所感受的風光或正受(喜悅程度)應該不會有太大差異的,而且是可以描述形容的,只有最後的本地風光是不二的,也比較難用語言文字來形容。
2)要別人敘述,有點強人所難!---修行所經過的路,所遇到的困難,以及如何努力的來克服風浪,走過的人因有有切膚之痛所描述出來的過程都會是血淚斑斑的,而渡過困難、克服風浪後的心情喜悅感受是可以描述,也只有過來人才能描述得深刻,弟並沒有要別人來描述,因為不是過來人是描述不出來。
3)您如有做【深度反省】,過往的記憶應已模糊───大家都明白修行(安祥禪)要反省和懺悔,只有反省卻沒有懺悔應該沒什麼用,懺悔的最大誠度就是發露,要在眾人之前發露悔過,記憶才會消失(導師之意大概如此),弟修行仍在半路,連個「新春寒色盡」都不能,過去的記憶仍歷歷在目。
4)安祥的能量豈可用"斗量"---導師說安祥會彭脹,在安祥還小然後慢慢彭脹的過程中,安祥是可以「量」的(心燈燃起還小然後燈愈來愈大,光明愈來愈亮,其亮度的差別和所照範圍的大小也是可以描述形容的),到純安祥(清淨本心)時是無有涯,當然也不可斗量,這也是大家都能明白的事,是不用師姐再刻意來點出的,師姐能說出安祥的彭脹過程嗎?能用「斗量」來形容描述嗎?

HyperLink


李罄均 


2019/3/1 下午 12:44:56

李師兄~
修行的過程,因人而異。要別人敘述,有點強人所難!您如有做【深度反省】,
過往的記憶應已模糊。因為此刻的您,只活在當下。何況修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安祥的能量豈可用"斗量"!您可到禪學會來參與共修,只要您一開口,大家便能得知您的安祥深淺!且您也可暢所欲言。
歡迎您來!!!!!!時間~~三月十日上午十時


徐玉綢 


2019/2/27 上午 11:14:43

回應家豪師兄2/22日之回應文:
1)安祥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是不講程度的───這弟前文已回應,弟是問安祥深度,也就師兄說的安祥度,不是問安祥,師兄以安祥來回應是連弟的問題都弄不清楚,答非所問。
2)師兄文引用古德說「暫時不在,如同死人」也就是在說「安祥」,安祥暫時不在,便如同死人───弟只請教師兄,修行到「暫時不在,如同死人」時,安祥度是百之百嗎?
3)「我欲舉揚宗成,庭前草深三尺」───所以耕雲導師說法少引用佛經,祖師的話也引用不多,就是要弟子門熟讀熟唸的金剛經和六祖壇經也少引用。師兄開口閉口都是導師的話,就是沒有自己的話。弟少引用導師話並非自大或不尊重,是遵守導師囑咐!更有師兄開口閉口都是在用導師的話學導師說教弟子的口氣,而且學得有幾分像,表現出好像自己安祥已深到不可再深,卻從不說出自己的內涵,會友們不是要看師兄引用導師的話,而是要師兄說出如何做到導師的話,經過怎樣的困難?克服什麼樣的風浪?到達什麼樣的境界?有什麼樣的風光,師兄一句都沒有說,導師的話會友們都已粉瓜爛熟了,不必師兄一說再說了,除去了導師的話,師兄還有話嗎?

HyperLink


李罄均  


2019/2/27 上午 09:14:38

回應家豪師兄2/21日回應文「牧牛圖頌是作者以自己的修行體驗來說明他自己修行的方法和過程的敘述,與安祥的深度如何是無法關聯的。」家豪師兄2/25日又再強調此文一次。
1)牧牛圖頌與安祥的深度有無關聯────家豪師兄2/26日引用導師的話:「(修行人)每到一地(境界),就會覺得此境界非常殊勝,因而會停留在各地(境界)」;又說「這殊勝的境界是什麼?就是正受。」牧牛圖頌十圖與唯識學地上菩薩分為十地,有異曲同工之妙。牧牛圖頌中大部分的頌對這種殊勝的光景(也就是正受)有很深刻又貼切的描述,隨著修行的前進,現在這地菩薩的光景比所經過的上一地菩薩光景來得殊勝,安祥(正受)的深度也是下一頌比上一頌深。
2)牧牛圖頌,是作者以自己的修行體驗,來說明他自己修行的方法和過程:這弟不能說錯,說明修行的過程這毫無疑問是對的,至於修行的方法除了「牧牛」那一頌外,其他的頌就是很細心的去體會也很難去體會到頌中透露的方法,所以 耕雲導師的解說文中才很明確又詳細的指出了修行的方法。

HyperLink


李罄均  


2019/2/26 下午 04:38:42

李師兄:您好!以下是後學對您的問題的粗淺看法,請您參考。
一、 您2/26的問題,問:唯識學將地上菩薩分為十地,每地證得不同的真如(安祥),如「法無別真如」……等,您是在問「安祥深度」?
二、 後學三年多來努力學習安祥禪,但因資質不佳,尚未見性與開悟,不知十地(十種境界)的狀況,自是無法說明為何菩薩分為十地?
三、 後學只能從耕雲導師講詞中學習到的「知見」,提出來回覆您的問題。
四、 菩薩有十地(十種境界),為何不一超直入如來地?
1. 因為他們還有微細法執,他們每到一地(境界),就會覺得此境界非常殊勝,因而會停留在各地(境界)。
2. 這殊勝的境界是什麼?就是正受。
因此,耕雲導師在《禪、禪學與學禪》講詞中提到:各位不要忽略了最後一個「忘」字,保任成功就忘——不覺得有這回事。你若不忘掉,就是微細法執,就永遠只能停留在這個地方了。所以菩薩分十地,「地」就是境界。初地菩薩感覺到這個境界不錯,很高興,執著這個境界,他就很難到二地了,也就是到此為止。若一念回心,不執著,不把玩光景,然後他就登二地到三地,向上增進。所以受持金剛經不能執著正受,而是要使「金剛心」抬頭作主。
五、 因此,十地(十種境界)的菩薩,他們的安祥的本質都是一樣的,只是因為他們離執的程度和無為的純度有差別,導致他們的安祥無法完全發露。
六、 以世尊睹明星而悟道所說的話: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知道,眾生的安祥與佛的安祥也是一樣的(不二法門,生佛不二),只是因為眾生有妄想、執著,導致安祥無法完全發露(秒秒安祥,常、樂、我、淨)。
七、 因此,我們知道,深度的安祥就是說安祥完全的發露。只要我們對法(安祥禪)、對師(耕雲導師)誠敬信具足,用全人格、全生命、全感情、全理智、敬師、敬法、堅信因果法則、堅信自己有佛性,努力修行(去執、無為),我們也能和佛一樣完全發露安祥。


家豪 


2019/2/26 上午 10:38:07

回應家豪師兄2/22日的回應文:
1)安祥與安祥度之差別,師兄似乎專門為弟釋疑,弟感覺到這個問題禪學會的會友無人不明白,好像只有弟不明白,但弟的提問很清楚是問安祥深度,而「何其自性,本來清淨」「實際裡地,一塵不染」這弟也很清楚,我想會友們也很清楚,不用他人來加以解釋。
2)學習安祥禪都明白,安祥就是真心或真如,而修行就是在淨化被污染的本心(安祥),修行每前進一階段,本心也會更進一步清淨而證得不同清淨程度的真心(安祥),所以唯識學將地上菩薩分為十地,每地證得不同的真如(安祥),如「法無別真如」「不增減真如」「自在所依真如」「業自在所依真如」等。只有純安祥才是清淨本心。弟不是問純安祥,是在問「安祥深度」。

HyperLink


李罄均  


2019/2/25 下午 11:33:16

李師兄:您好!以下是後學對您的問題的粗淺看法,請您參考。
一、 您2/25接續的第一個問題,問:牧牛圖頌的的第6、7、8頌和正受或安祥深度是如何?後學的回覆如下:
1. 再次強調,牧牛圖頌是作者以自己的修行體驗,來說明他自己修行的方法和過程的敘述,與安祥的深度如何是無法關聯的。牧牛圖頌的第6、7、8頌,是說在修行過程中要徹底作好去執和無為的功夫。
2. 再次引用後學2/21回覆文的話,耕雲導師說過:離執禪定跟無執禪定一樣,為什麼還要繼續修去執禪定呢?因為「理雖頓悟,事須漸除」,必須透過反省,去掉你的毛病和執著,「離執」的境界才能保持不失。同樣地,我們有了安祥的覺受,必須努力保有它,信任它,做好反省懺悔,去除所有的毛病和執著,如雞孵卵,讓安祥「如影隨形,綿綿密密,無有斷層;瞬有存,息有養;須臾不離」,「安祥本心」保任久了,自然會「心燈燃起」,秒秒發光、發熱,臻於「不退轉」而證得生命的解脫了。
3. 「去執」就是要徹底去除法執與我執;「無為」則是日常生活中用無念、無住、無相來面對一切,不被情牽,不被境轉,八風不動。
二、 您2/25接續的第二個問題,也同意了後學所說的話,所謂安祥有深有淺、安祥會膨脹、要提升安祥度等,是說我們能否安祥保任不失,能否秒秒安祥。唯一不同的是您認為安祥的膨脹是心燈會越來越大且亮,來補充後學的看法。此問題,後學再作說明:
1. 耕雲導師在「誠敬信與法」的聲明中,很明確的告訴我們,會退轉是因為誠敬信退變,但也有不少有成就而始終如一者。
2. 因此,只要我們誠敬信具足,全人格、全生命、全理智、敬師、敬法、堅信因果法則、堅信自己有佛性只要努力修行必會成功。
3. 至於安祥的膨脹,您是說心燈會越來越大且亮是安祥的膨脹,後學同意您的說法,感謝您的指導。


家豪 


2019/2/25 上午 11:21:14

回應家豪師兄2/21文中說:
我們有了安祥的覺受,必須努力保有它,信任它,做好反省懺悔,去除所有的毛病和執著,如雞孵卵,讓安祥「如影隨形,綿綿密密,無有斷層;瞬有存,息有養;須臾不離」,「安祥本心」保任久了,自然會「心燈燃起」,秒秒發光、發熱,臻於「不退轉」而證得生命的解脫了───以心傳心得到安祥在離開師父後大部份修行人安祥都很容易走失,要費很多的功夫才能找回,如此反復,功夫漸漸加深,安祥漸漸能保任較久,功夫深到一定程度後心燈才會燃起,小小一盞燈風稍吹就會被熄滅,但心既已點燃,就要「相信祂、尊重祂、拱奉祂」來加深安祥的保任,要深到能「如影隨形」,再經過到「甕裡跑不了鱉」,到達「密不透風,滴水不漏」時,可說安祥保任成功,然後靜待「水到渠成,結果自然成」,但要到秒秒發光、發熱,臻於「不退轉」而證得生命的解脫還有一段長路。弟的意思是並不是要保任到如影隨形時心燈才會燃起,而是到如影隨形後心燈才會很快愈來愈大且亮,這也是導師說的安祥的膨脹。師兄若有依師所教而行,保任功夫也下足,必然會經過這個過程,否則只是紙上談兵而已。

HyperLink


李罄均  


2019/2/25 上午 10:05:36

1)回應家豪師兄2/21文中說「牧牛圖頌、、、、、與安祥深度如何是無關聯的」───廓庵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裡幾乎每一圖都有很深的感受或正受的描述,且下一圖比前一圖正受更深,安祥就是正受,正受的深度就是安祥的深度,所以耕雲導師特別為弟子們提出來並解說之, 導師曾自述作此文時「諸天都來靜聽,世間能有幾人能?」弟自己修行每每要以之來印證自己的修行階段和引導自己前進。
2)弟僅舉出第6、7、8頌如下───(六)騎牛歸家:「騎牛迤邐欲還家、、、,知音何必鼓唇牙」(七) 忘牛存人:「騎牛已得到家山、、、,鞭繩空頓草堂間」 (八) 人牛俱忘:「鞭索人牛盡屬空、、、,到此方能合祖宗」,請問師兄這三頌的正受或安祥深度是如何?

HyperLink


李罄均 


2019/2/22 下午 11:04:33

李師兄:您好!以下是後學對您的問題的粗淺看法,請您參考。
一、 安祥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是不講程度的。
二、 所謂安祥有深有淺、安祥會膨脹、要提升安祥度等,是說我們能否安祥保任不失,能否秒秒安祥。
三、 古德說「暫時不在,如同死人。」也就是在說「安祥」,安祥暫時不在,便如同死人。
四、 耕雲導師在說法時,提到:
1. 你問到「什麼是最好的境界」,最好的境界就是現在,還有比現在更好的境界嗎?最好的境界就是現在(強調)。你能保持現在的心態,人生大吉大利、通暢,充滿了親和力與同化力。(出自《成佛作祖的方法》會後解惑)
2. 你一定要保持此刻的心態,在座的各位請你們記住:「保持此刻的心態!」不必做任何修行,也不必拜拜,也不必打坐,什麼都不要,也不要忌口,也不要跟蚊子和平共存(大家對於防止登革熱,人人都應該出點力)……,不要想那麼多,不要執著那麼多,也就夠了。(出自《人身難得,正法難遇》會後解惑)
3. 我們講了半天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人都有個「無價大寶」,等會兒各位離開,不要忘記把它隨身攜帶,不要把它扔了或丟了,這才是最重要的。
4. .........
五、 上述的例子,在說明初獲安祥和深深安祥,其安祥本質是一樣的,也就是所謂「途中即家舍」,雖然你還在途中,感受跟到家一樣。最主要的關鍵,在於我們能否對任何事物都是客觀的「照」,能否不起分別心、不起妄想,能否去除執著,永遠都是清清明明、空空朗朗的,永遠都是秒秒安祥。
六、 這也是後學從耕雲導師講詞節錄的:當我們有了安祥的覺受,必須努力保有它,信任它。做好反省懺悔以去垢;念念自知以止惡;窮理澈源以明心;明心才能修心;好好地管帶、保任安祥,讓安祥「如影隨形,綿綿密密,無有斷層;瞬有存,息有養;須臾不離」,當「安祥本心」保任久了,自然會「心燈燃起」,秒秒發光、發熱,臻於「不退轉」而證得生命的解脫了。


家豪 


2019/2/22 上午 09:21:23

1)「依經解義,三世佛冤」因為只是鸚鵡學語,佛或導師的話怎會有?但只有佛或導師的話卻無或很少(也不重要)自己心悟的話,很可能只會增加學人的理障。
2)師兄說───「安祥不講程度,以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為目標」,後句弟同意,前句弟請問師兄一個問題, 耕雲導師說保任安祥深了,安祥會膨脹,請問小的安祥與大的安祥程度有差別嗎?正受有差別嗎?其他的問題,弟以後或許會回應。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HyperLink


李罄均 


2019/2/21 下午 03:00:36

李師兄:您好!以下是後學對您的問題的粗淺看法,請您參考。
一、 當安祥保任到「如影隨形,綿綿密密,無有斷層;瞬有存,息有養;須臾不離」或「甕裡跑不了鱉」或「密不透風,滴水不漏」時——請問這三者的安祥深度有差別嗎?修行人的感受(正受)有不一樣嗎?
後學的看法如下:
1. 耕雲導師說過:你在我面前安祥到什麼程度,我也不知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自己知道,我不可能知道。
2. 安祥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是不講程度的,是以「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為目標,只要「如影隨形,綿綿密密,無有斷層;瞬有存,息有養;須臾不離」地努力保任安祥,做到「密不透風,滴水不漏」,自然「甕裡跑不了鱉」。
「密不透風,滴水不漏」意指:不被情牽,不被境轉,八風不動。
「甕裡跑不了鱉」意指: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也是「制心一處,事無不辦」之意)
二、 若以牧牛圖頌來講,又相當於那一頌?
後學的看法如下:
1. 牧牛圖頌,是作者以自己的修行體驗,來說明他自己修行的方法和過程的敘述,與安祥的深度如何是無法關聯的。
三、 耕雲導師說過:離執禪定跟無執禪定一樣,為什麼還要繼續修去執禪定呢?因為「理雖頓悟,事須漸除」,必須透過反省,去掉你的毛病和執著,「離執」的境界才能保持不失。同樣地,我們有了安祥的覺受,必須努力保有它,信任它,做好反省懺悔,去除所有的毛病和執著,如雞孵卵,讓安祥「如影隨形,綿綿密密,無有斷層;瞬有存,息有養;須臾不離」,「安祥本心」保任久了,自然會「心燈燃起」,秒秒發光、發熱,臻於「不退轉」而證得生命的解脫了。


家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