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 2019年2月1日,離今已一年多了,李師兄提出「拄杖子」這個題目與師兄弟們共同探究。一恍也一年多,李師兄本人在當時也提出了說明,如:
(一)為什麼沒有拄杖子了,還要奪卻你的拄杖子?
(二)學法要誠敬信行,這很清楚,如果誠敬信就是學法的拄杖子,而拄杖子就是學法的「導引線」,那還在有學位的學人若已有「誠敬信」,還需要拄杖子嗎?若沒有 ,給再多拄杖子有用嗎?又學法當然須要能「誠敬信」,也就是不能沒有柱杖子,奪卻了它要如何修行?若已修到無學位者還需要給拄杖子嗎?或還有拄杖子來讓人奪嗎 ?
在當時本人也提出一篇拙文「莫將閑學解,埋沒祖師心。」表示個人的看法。 爾今在「安祥禪網站」離塵師兄於 2020年1月PO上《業》的文章在(上)集的內容有 師父開示的兩段話: (一) 耕雲恩師開示「法離師難成」,「猶如嬰兒不可暫離繈褓耳」。 (二) 耕雲恩師開示:「我的加持力跟對方的誠敬信成正比。」如果一個人修行退轉了,接受傳心的感應程度也會降低。 當知「誠、敬、信」三個字,永遠是「法」的基本條件。 這無疑的是 師父告是我們「誠、敬、信」就是法的倫理。再說:此生要開悟,一定要接受傳心。這是 師父在「安祥之光」的講詞裡如是說。
六祖壇經云:「佛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
接受傳心之後,更須力行「悟後起修」與「保任」,才不會讓接受傳心之後的「安祥 」流失。先由反省懺悔下手,不反省無由知己過,不懺悔則進德無路。不反省懺悔,則「保任」不易。
《業》的文章在(上)集的內容離塵師兄還說: 當年 耕雲恩師私下對我開示:「只有佛陀來到人世間,時節因緣成熟,就會自然開悟,不必有師父。若不是佛陀再來,就不行,連大菩薩都不行。」
這就是 師父在講詞裡,一而再,再而三苦口婆心的提示學人要「誠敬信」真正的原因;還有講詞裡還提及具眼的宗師「橫說豎說都對,嘻笑怒罵都是禪」,這些話語 。 師父都在告訴我們他來自「唯一真實法界」,將會回去「常寂光土」。所以才有「永住寂光」這篇文章。也在講詞裡經常提及「一真法界」這些字眼。
基於「法過語言文字,道理的老祖宗。」和講詞裡的提示, 師父幾乎時時秒秒都在放光加持學人,只是我們受到此等法益而不知珍惜! 因此,「法界不語,恆順眾生。」是真實語。 人身難得,正法難聞,明師難逢。要欣逢正法與正緣的時空交會,絕對是「千古難逢 」,不會是經常有的,須十八萬劫的十八萬次方。
非常幸運的我們能在這時空交會點欣逢「正法與正緣」的可貴緣生;師兄弟間更該互相鼓勵、互相扶持,讓「安祥禪」這正法能遍地開花,不要讓它落入既封閉又排外的淺灘裡,讓這無上大法「安祥禪」束之高閣而乏人問津。
由以上諸多因緣我們深知緣生可貴,但也不必設立太多制約性的條例,把這活活潑潑的禪給僵化了,會非常可惜!
講詞裡 師父也說: 真正的禪者是合乎時代潮流而日新又新的,也就是說他不受任何的限制和拘束。他有他自己的語言,不必拾古人的牙慧;他有一套自己的創新,不一定沿用「過去的方法 」。
一個從容中道、瀟洒自在、無礙解脫的禪者,就要有能力和方便去幫助別人。 談到這個,若是沒有突破的人,是很難表達出法的真精神的。所以談「心法」自救救人,必須先有自受用的境界,然後又有救人的方便。如果沒有救人的方便,就不要跟別人講道理,給別人製造理障,堵塞別人的悟門,不但沒有功德,而且是有『罪過』的。
三十年一個世間,時代背景的不同,文化風俗的差異,若是因循古人的方法,不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善導,當會有「門庭前草深三尺,甚或正法凋零」之嘆!因此,「時代變遷,法亦遷」,只是語言文字詮述的方便有異,『宗旨』不變;承屬當然。
真正的佛法須常行日用,沒有任何神秘性,是離不開日常生活的,因此,佛法不是神祕主義,也不是功利主義,他是一種回饋、反哺的報恩行,因而,更須開大門走大路的「廣結善緣,砥礪共進,和諧社會」。
我們熱切的期盼,能讓諸多有緣的「正信、正行者」都能享用『安祥』。 以遂此趟地上界人生的宏願【願人安祥、國安祥、世界安祥。】。
|
|
|

林永源
|
|
|
|
李師兄:您好! 一、您3/6的問題,您說耕雲導師說過論道說法要“不接人口水”。 二、後學的看法與您不同,後學認為耕雲導師是說參禪者(指學法者,學人之意)能夠不受他人惑亂,不與理路夾纏,不去接人口水,不理古人公案者,竟是不多。(請參考“觀潮隨筆”的解脫深坑篇) 三、請您參考。
|
|
|

家豪
|
|
|
|
李師兄:您好!以下是後學對您的問題的疑問。 一、 您3/6的問題:您說耕雲導師說「說法者要一代一代不斷的創新」。 二、 後學請問您:這句話出自何處?耕雲導師何時何地說此話?(後學翻查導師講詞與著作都找不到這句話)
|
|
|

家豪
|
|
|
|
1)耕雲導師曾說過論道說法要「不接人口水」,又說「養子不及父,家門一世衰」,還提及丹霞「一棒子打死(佛)餵狗」的典故。 2)說法有違時之過───這個「違時」不只是語言上的差異,還包括了當時的社會文化、風俗人情、、、等等,所以 導師又說「說法者要一代一代不斷的的創新」。
|
|
|

李罄均
|
|
|
|
李師兄:您好!以下是後學對您的問題的粗淺看法,請您參考。 一、 您3/4的問題: 1. 希望禪學會的師兄姐回應您的問題。 2.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參與「你沒有拄杖子,奪卻你的拄杖子」的含意。 3. 「置於死地而後生」參與「你沒有拄杖子,奪卻你的拄杖子」的含意。 4. 「殺人刀,活人劍」參與「你沒有拄杖子,奪卻你的拄杖子」的含意。 二、 後學的回覆如下: 1. 此「留言討論區」的功能就如版主留言「此留言討論區,請各位會友具本名發表,就修行上的的問題作討論。若與修行無關的問題,將予以刪除。」所有的會友都可以提出修行上的問題,後學也是禪學會的會友,前幾天徐師姐(就後學查台中市安祥禪學會網站所知,徐師姐也是安祥禪學會的會友)也有回應啊!而且網站並沒有規定禪學會的老師們要回應,因此後學認為禪學會的老師們是可以不用回應的。 2.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參與「你沒有拄杖子,奪卻你的拄杖子」的含意。後學解釋為:「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是說三十多年來雖已建立些功名,但同塵土不足道,南北轉戰八千里,經過多少風雲人生。說真的和「你沒有拄杖子,奪卻你的拄杖子」風馬牛不相及。 3. 「置於死地而後生」參與「你沒有拄杖子,奪卻你的拄杖子」的含意。 「置於死地而後生」意指:身處無退路的境地,勢必能拼死向前,求得生存。說真的和「你沒有拄杖子,奪卻你的拄杖子」也完全不相干。 4. 「殺人刀,活人劍」參與「你沒有拄杖子,奪卻你的拄杖子」的含意。「殺人刀,活人劍」是用刀劍來比喻禪師指導學習者的全巧運作方法,說真的,與「你沒有拄杖子,奪卻你的拄杖子」也是毫無相關。 三、 後學3/2在〝深度安祥與正受〞一欄中有回覆,提及您喜歡用古人的詩詞的問題。 四、 後學在此,再回覆您: 1. 耕雲導師在《耕雲書箋》示觀然的回信中,導師說:更須注意者,必時留意用自己的語言,盡量不用古人言詞。不則有違時之過矣。 2. 耕雲導師是說要我們用自己的語言(是指我們目前在使用的普通國語),大家才能了解「法」—安祥禪,才方便學習「法」—安祥禪。盡量不要用古人言詞,是說為了弘法、為了接引後學,就盡量不要用文言文、佛經上的言詞或一千多年前的言詞等,以方便後學們的學習。違時之過的意思是〝違背世俗之意〞。耕雲導師絕對不是說不要用導師的話。 3. 耕雲導師的話淺顯、易懂,後學們易獲得安祥。沒有必要學古人的詩詞來創造一些艱澀難懂的話,若執著用古人的詩詞來創造一些艱澀難懂的話,反而會阻礙後學們的學習。 五、 後學再三強調: 1. 我們看佛經,世尊在當時也是用當時的普通語言,很淺顯的說法,以接引當時的人民來學習佛法。世尊當時若用艱澀難懂的語言,是無法幫助當時的人民學習佛法、淨化心靈的。 2. 耕雲導師也是用現代的語言(目前我們在使用的普通國語)弘揚安祥禪,讓我們學「法」—安祥禪,淺顯易懂,易獲得安祥。 3. 後學再強調:導師要我們用自己的語言,是指用我們目前在使用的普通國語,絕對不是另創造一套語言來說「心法」。 4. 耕雲導師所有的著作、講詞對「心法」的說明是非常淺顯,學人若能對法(安祥禪)、對師(耕雲導師)誠敬信具足,用全人格、全生命、全感情、全理智、敬師、敬法、堅信因果法則、堅信自己有佛性,照著耕雲導師所說的努力修行,我們修行必會成功。 5. 至於六祖與五家七宗,我們知道六祖一花五葉,五家七宗是由六祖傳下來的。耕雲導師在《禪、禪學與學禪》講詞中提到:六祖壇經那麼好懂你都不去看,偏要去鑽那些不懂的。其實這些你看不懂的東西很淺,極淺!只要你入禪,你就會看得會心微笑。(去鑽那些不懂的,是指五家七宗獨特的作略)
|
|
|

家豪
|
|
|
|
禪學會的師兄姐們還是沒有人回應,尤其是那些恩師喊得特別大聲,也發願要弘揚安祥禪的師兄姐,如果這麼多年來修行仍沒有進步或進步很少,就會讓人懷疑是真?是假?弟對「你沒有拄杖子,奪卻你的拄杖子!」再補上幾個參句─── 1)「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2)「置於死地而後生」 3)「殺人刀,活人劍」 如何?是前奏呢?還是主題重現?還是連邊都沾不上?
|
|
|

李罄均
|
|
|
|
弟再對「你沒有拄杖子,奪卻你的拄杖子!」補上一個參句,請看───「不經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如何?
|
|
|

李罄均
|
|
|
|
弟再對「你沒有拄杖子,奪卻你的拄杖子!」寫出幾句參句: 1)未到千般恨不休。 2)不未到黃河心不死。 3)一口吸盡千江水───不吸盡,不罷休。 4)天崩地裂---天地不仁。 5)驅耕夫牛,奪飢人食───慘無人道。 請問師兄們,這些參句那句親,還是一樣仍是八字沒一撇?
|
|
|

李罄均
|
|
|
|
師兄們不想對弟在2月11日參「你沒有拄杖子,奪卻你的拄杖子!」的參句評唱,弟就自己獻醜。 1)「奪任你奪,搶任你搶,我要的只是安祥」---孺子可教,這是 導師所謂「棒打不回頭的學人」,只是現在已沒有這種徒弟,更找不到願意棒打學人的明師了,因為要棒打到「狹道翻身」後始救得,往後還猶欠三十棒,師父還要費一番苦心來調教。 2)「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壯士啊!到了之後切莫錯砍門前剎杆,熄了無盡燈而久淪長夜,千萬記得要回頭,平安歸來。 3) 弟是再說夢話嗎?
|
|
|

李罄均
|
|
|
|
1) 家豪師兄和林永源師兄:耕雲導師要弟子們參這句話,經過了20年餘不知兩位師兄是否已參破? 2) 大家都明白的事是未開悟見性的修行人一開口便錯,開悟才有開口的資格,但也只是取得資格而已,要能為人指出和引導修行之路還差太遠。 3)弟在2月11日的前文已寫下弟參此句的心得,兩位師兄何不評唱一下,是牛頭不對馬嘴呢?還是八字還沒一撇?還是、、、?
|
|
|

李罄均
|
|
|
|
李師兄、林師兄:您們好!後學對此公案翻查指月錄,在指月錄第十九卷記載此公案是六祖下第七世郢州芭蕉山慧清禪師某一日上堂時所示眾的話,請您們參考指月錄。
|
|
|

家豪
|
|
|
|
1)林永源師兄的回應弟除了結論外深有同感。尤其欣賞最後分享的那兩句。 2)學法要誠敬信行,這很清楚,如果誠敬信就是學法的拄杖子,而拄杖子就是學法的「導引線」,那還在有學位的學人若已有「誠敬信」,還需要拄杖子嗎?若沒有,給再多拄杖子有用嗎?又學法當然須要能「誠敬信」,也就是不能沒有柱杖子,奪卻了它要如何修行?若已修到無學位者還需要給拄杖子嗎?或還有拄杖子來讓人奪嗎? 3)閑閑無代誌---「松風吹,江月照,永夜清宵何所為?」,師兄應該已是「絕學無為閒道人」吧?至於「雞蛋裡沒有骨頭」就謝謝師兄的指教了!
|
|
|

|
|
|
|
莫將閑學解,埋沒祖師心。 林永源
「誠敬信與法 ∼1998年7月20日∼ 耕雲導師聲明」 這一篇『誠敬信與法』,是 師父鼓勵弟子好好修行的聲明文稿,個人相信,一定會有師兄弟因而「成就登地」。
爾今師兄將它拈提出來與師兄弟們探究。聲明原文一開始 師父這麼說: 「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方法對了,就成佛了。 安祥禪即是一個至簡至易的成佛方法;只要以『誠、敬、信』經、緯其中,貫注全程,誠、敬、信在,法在;誠、敬、信若不在,緣生即斷,『法』也就沒有了。」接著 師父又說:「當知『誠、敬、信』三個字,永遠是「『法』的基本條件」。
題目是「誠敬信與法」,這「法即是心,心即是法」, 師父說:「方法對了,就成佛了」。方法就是至簡至易的「行入」法──『傳心』。
「行入」是由 師父傳心;能受 師父傳心則更須珍視「緣生可貴」,而繫上可貴緣生的『導引線』乃是誠、敬、信。因為「『誠、敬、信』三個字,永遠是『法』的基本條件」。文稿裡是這麼說。
要行入則先由反省懺悔下手,不反省無由知己過,不懺悔則進德無路。不反省懺悔,則「保任」不易。
此生要開悟,一定要接受傳心。這是 師父在「安祥之光」的講詞裡如是說。 六祖壇經云:「佛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
而「誠敬信」就是身為弟子的我們與 師父連線的藥引,師徒之間是有「靈子線」的。 講白了:「誠、敬、信」乃是「法的倫理」;是當今學人最易失誤之處。
所以結論是:「誠敬信就是學法的拄杖子,而拄杖子就是學法的『導引線』」,「你有拄杖子,給你拄杖子;你沒有拄杖子,奪卻你的拄杖子!」。就不難解答了。
以上全屬多餘,有兩句話分享:
〈一〉閑閑無代誌,還有〈二〉雞蛋裡沒有骨頭。 謝謝!
|
|
|

林永源
|
|
|
|
1)耕雲導師說開悟也只是取得開口的資格而已,何況是傳道和說疑解惑。 2)若已開悟,回應的話就會完全不一樣了。 3)「勿執著於拄杖子的名詞解釋」---弟明白這句話是 耕雲導師的方便,弟怎會去執著而要去解釋它!參──就是要去領悟這句話的含意,弟以為這句話與「樹倒藤枯」頗類似,但更淺顯說白(因為還可以用思維),雖然如此,只要有心應不難悟入,而且能悟得深。
|
|
|

李罄均
|
|
|
|
1)耕雲導師說開悟也只是取得開口的資格而已,何況是傳道和說疑解惑。 2)若已開悟,回應的話就會完全不一樣了。 3)「勿執著於拄杖子的名詞解釋」---弟明白這句話是 耕雲導師的方便,弟怎會去執著而要去解釋它!參──就是要去領悟這句話的含意,弟以為這句話與「樹倒藤枯」頗類似,但更淺顯說白(因為還可以用思維),雖然如此,只要有心應不難悟入,而且能悟得深。
|
|
|

李罄均
|
|
|
|
1)耕雲導師說開悟也只是取得開口的資格而已,何況是傳道和說疑解惑。 2)若已開悟,回應的話就會完全不一樣了。 3)「勿執著於拄杖子的名詞解釋」---弟明白這句話是 耕雲導師的方便,弟怎會去執著而要去解釋它!參──就是要去領悟這句話的含意,弟以為這句話與「樹倒藤枯」頗類似,但更淺顯說白(因為還可以用思維),雖然如此,只要有心應不難悟入,而且能悟得深。
|
|
|

李罄均
|
|
|
|
1)弟理當先自道───奪任你奪,搶任你搶,我要的只是安祥。師兄肯嗎? 2)若不肯,弟再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 復還」,師兄肯嗎?
|
|
|

李罄均
|
|
|
|
1)古人云:「你有拄杖子,給你拄杖子;你沒有拄杖子,奪卻你的拄杖子!」
此何意耶?參!(耕雲導師───誠敬信與法,1998) 2)經過了20年,不知家豪師兄是否參破了?若已參破,請道一句。
|
|
|

李罄均
|
|
|
|
李師兄:您好!以下是後學對此公案的粗淺看法,謹供您參考。 一、 一個真正的禪者,它的情是無緣大慈─對眾生的苦惱無條件的同情,同體大悲─對眾生的病痛有感同身受的同感。 二、 因此,一個真正的禪者是以佛法為生命的內涵,以弘法、度生為畢生的志業。 三、 後學對此公案的看法為: 一個真正的禪者,殷殷教導弟子們解黏去縛(去垢、止惡、離識、究理、明心、去執)及傳心,以使弟子們能證悟到原本解脫、自在、安祥、永恆的自己。 四、 請勿執著於拄杖子的名詞解釋。
|
|
|

家豪
|
|
|
|